新阿尔巴特大街是俄罗斯首都最知名的街道之一,位于中心区,介于克里姆林宫和莫斯科河岸之间。这条宽阔的主干道连接阿尔巴特门广场与自由俄罗斯广场,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动脉。街道与著名的步行街老阿尔巴特平行延伸,共同构成历史建筑群的独特三角区域。
该城市空间的建筑主要建于
1960年代,当时苏联建筑师正致力于实现首都现代化的雄心计划。如今的新阿尔巴特街以其苏联建筑遗产、现代购物中心、历史博物馆与鲜活城市氛围的融合,吸引着游客与莫斯科市民。
街道历史沿革:从沙皇时代至今
彼得前时代与革命前时期
在二十世纪中期大规模改造前,新阿尔巴特现今区域面貌截然不同。
伊凡雷帝时期此处曾是禁卫军庭院与皇家犬舍,传奇的"小狗广场"便得名于此。十七世纪下半叶起,这片土地被工匠聚居区占据——包括烟囱清扫工、炉匠等服务于皇家宫廷的匠人。
至十八世纪,毗邻克里姆林宫的地理优势使该区域成为贵族青睐之地。贵族宅邸与庄园陆续出现,并逐渐被出租公寓取代。在消逝的历史建筑中,诗人
阿列克谢·霍米亚科夫与文学家谢尔盖·索博列夫斯基的宅邸消失尤令人痛惜,1826年亚历山大·普希金曾在此客居半年。
苏联主干道的建设
穿越莫斯科历史中心的宽阔干道构想早于
1935年便已出现在首都改造总体规划中。该项目规划建设连接克里姆林宫与城市西部区域的快速政府专线。然而卫国战争的爆发使该计划推迟二十年。
1962年5月,无炮塔火炮的T-34坦克驶入阿尔巴特广场——新干道建设由此启动。1962至1963年短短期间,一条连接库图佐夫大街与花园环线的道路贯通。建设过程拆除了大量革命前建筑与住宅,从莫斯科地图上消失的有:
- 承载历史宅邸的小狗广场
- 以皇家驯鹰人命名的克列切特尼科夫巷
- 众多特色街巷——面包巷、餐桌巷、桌布巷、餐刀巷
新街道被正式命名为
加里宁大街,以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哈伊尔·加里宁。市民则非官方地称其为新阿尔巴特,该名称于1994年成为官方定名。
建筑特色与城市规划
标志性的书形建筑
街道名片当属北侧四栋
26层行政大楼,其形如展开的书册。民众依项目总建筑师米哈伊尔·波索欣之名戏称其为"米沙的书"。这些建筑最初用于各部委办公,并设有两层地下停车场。
建筑师构思了独特效果:亮灯窗户应组合成
"苏联"、
"苏共"、
"五一"等短词或当年年份数字。该设计于1970年实现,给时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住宅高楼与创新方案
街道南侧矗立着五栋25层住宅楼。所有建筑首层均设置连续裙楼——延绵
800米从花园环线延伸至阿尔巴特巷的商业餐饮综合体。
创新性城市规划是长约千米、宽九米的地下隧道,用于向商铺配送货物。入口设于巷弄侧,既缓解地面交通压力,又为行人开辟宽敞步道。此种设计在当年苏联建筑中非同寻常,赋予新阿尔巴特欧陆风貌。
新阿尔巴特主要地标
西梅翁柱僧教堂——彼得前时代遗迹
新阿尔巴特街唯一幸存的
十七世纪建筑是建于1679年的纯白西梅翁柱僧教堂。教堂坐落于与厨师街交汇处,因建筑师列昂尼德·安特罗波夫为保护古建舍身阻挡挖掘机而奇迹般免于拆除。
苏联时期该建筑被划归全俄自然保护协会,用于举办动植物展览。西梅翁柱僧主圣像被信徒藏匿,直至苏联解体后方回归教堂。如今这座饰有 kokoshnik 山花的优雅教堂与现代摩天楼相映,形成绝妙建筑对话。
莫斯科图书之家
8号楼自1967年起运营着传奇书店,曾是苏联最大书店。其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在当时欧洲书店中亦居前列。这家文化地标至今仍在运营,吸引全城文学爱好者。
十月影院
新阿尔巴特街24号的十月音乐厅于1967年开放。建筑立面装饰着革命主题天然石镶嵌画,已被列为文化遗产。世纪之交影院经彻底改造成为现代多厅影城,同时完整保留入口处历史浮雕。
埃尔米塔日剧院
2016年起
11号楼成为莫斯科埃尔米塔日剧院第二舞台。此处上演世界文学经典剧作:
- 亚历山大·普希金与威廉·莎士比亚
- 尼古拉·果戈理与让-巴蒂斯特·莫里哀
- 米哈伊尔·布尔加科夫与加夫列尔·加西亚·马尔克斯
埃米莉亚·费多托娃宅邸
幸存古建中突出的是二十世纪初工程师谢尔盖·费多托夫为妻子埃米莉亚修建的宅邸。1923年起该建筑成为第七产院组成部分,诸多名人于此降生:
- 吟游诗人布拉特·奥库贾瓦
- 科幻作家基尔·布雷乔夫
- 演员安德烈·米罗诺夫与亚历山大· Shirvindt
1991年产院关闭后,宅邸内入驻了私营机构。
新阿尔巴特周边博物馆
漫步街道可顺道探访毗邻博物馆:
米哈伊尔·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
西梅翁柱僧教堂后的小莫尔恰诺夫街上,坐落着单层木制宅邸,少年莱蒙托夫于
1829至1832年间与外祖母伊丽莎白·阿尔谢尼耶娃在此居住。馆藏展示诗人创作的高加索风景画、家族肖像及时代真品家具。
玛丽娜·茨维塔耶娃故居博物馆
与新阿尔巴特街交汇的鲍里索格列布斯克巷内,设有茨维塔耶娃博物馆。在
6号楼3号公寓,伟大诗人于1914至1922年间与丈夫谢尔盖·埃夫隆、女儿阿里阿德娜共同居住。
死亡玩偶博物馆
莱蒙托夫与茨维塔耶娃博物馆之间的小莫尔恰诺夫街上,设有奇特展馆"死亡玩偶博物馆"。400件惊悚展品中包括著名恐怖电影角色——恰奇、安娜贝尔与《电锯惊魂》系列的比利玩偶。
尼古拉·果戈理故居博物馆
阿尔巴特地铁站附近的尼基塔林荫道上,矗立着作家生命中最后四年客居亚历山大·托尔斯泰伯爵夫妇家的宅邸。现该建筑内设有纪念博物馆与科学图书馆。
前往新阿尔巴特交通指南
地铁
搭乘地铁最为便捷。街道起点附近设两座
"阿尔巴特"站:
需注意两站间未设换乘通道。街道西段附近则设有同属阿尔巴特-波克罗夫卡线的
"斯摩棱斯克"站。
地面交通
多条公交线路经停新阿尔巴特:
"阿尔巴特门"站:
- C511路(星光林荫路—红普列斯尼亚地铁站)
- M2路(弗拉基基诺地铁站—胜利公园地铁站)
- M7路(斯塔哈诺夫地铁站—胜利公园地铁站)
- 夜班H2路
"自由俄罗斯广场"站:
"新阿尔巴特街"站:
- B线"卢日尼基"路(至卢日尼基体育场)
- C910路(第三帕韦列茨基巷—祖博夫广场)
新阿尔巴特趣闻
时人对新干道评价各异。市民常称其
"莫斯科的假牙"——暗指历史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强烈反差。作家尤里·纳吉宾亦用此喻,批评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失调。
街道因时尚场所云集获
"三公里百老汇"戏称。传奇咖啡馆"柳树"衣帽间悬挂的羊皮夹克是当年潮人标志,"春天"百货可购稀缺进口商品,"暴风雪"俱乐部则回荡着时髦摇滚乐。
新阿尔巴特地下隧道关联着1991年八月政变的悲剧,三人于此遇难。现场设有纪念标识。
今日新阿尔巴特
现代的新阿尔巴特是基础设施完善的繁华街区,历史建筑与当代商厦比邻而居。建筑首层遍布商店、咖啡馆、餐厅与娱乐中心。街道仍是首都主要交通干道之一,持续吸引市民与游客漫步徜徉。
尽管建筑风貌评价存异,新阿尔巴特作为1960年代苏联城市规划范本与莫斯科城市景观重要组成,仍具有重大历史与文化价值。